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国庆假期了,单从我回家的一路上就足以预见未来几天旅游景区人山人海的壮观场面。
的确如此,目前对于国人来讲庆祝“黄金周”的最好方式恐怕莫过于上路旅行了,甚至于,许多人已经必须用走出国门的旅行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了。
我看到过有人将如此种种现象定义为中国人的消费心理在作崇,因为人们度假、消费高度集中于法定假日,加之攀比与盲从的消费心理导致人们在度假地的选择上也趋于集中,所以会出现眼前的人满为患的景象。
这样的说法的确有道理,但我想到的其实是另一个词——“商家造节”。
诚然,消费者在一年的辛苦工作之后往往会选择用旅游消费的方式排解自己的种种压力,但我们可曾想过,到底是什么让这些消费者一次性掏空了口袋?难道仅仅是简单的出行?又或者,最初的时候人们想的只是单纯的出游,可所到之处大大小小的节点营销已让人无法招架,人们陷入疯狂消费的同时哪里还有精力去享受出游带来的快乐、去感受节日本身的内涵与价值呢?坦白地讲,在商家眼里,“节日”二字或许只是他们给顾客的一个消费的理由,他们用节日带动消费。许多能与节日沾着边的商品在当天都会热销,价格也会比平时上涨许多,甚至有“奸商”还会将滞销产品趁势拿出来贴上节日的标签,将它们炒成畅销货。再如已变为“月饼节”的中秋节、已变为“粽子节”的端午……本来,中秋送月饼、端午送粽子是两千多年礼仪之邦的待客待友之为,并不过分,恰好发展了礼仪文化。但掉入商家陷阱中浑然不觉便可悲了。 |